Habermas
[TOC] 正文 哈贝马斯简介 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是哈贝马斯——最后一位德国式哲学家 我取这样的副标题是有一定标题党的成分在的,首先是因为哈贝马斯是我们的讨论中唯一还在世的哲学家,某种意义上称之为最后一位并无不妥;但更多地还是因为哈贝马斯是一位当代少有的,秉持德国古典传统,将思想放置在所构建的宏大而全面的理论体系中的哲学家。 这就是哈贝马斯本人的肖像。 哈贝马斯的作品卷帙浩繁,从英译本主要作品可以看出。 然后这是哈贝马斯主要作品的中译本,应该除了在事实与规范之间是童世俊老师翻译的,其他都出自曹卫东,这两人应该也是中文哈贝马斯比较权威的研究者。 哈贝马斯的著作之浩繁令人敬畏,除却上面具有关键性的、成体系的大部头,哈贝马斯作为一个典型地热衷学术和写作且兴趣广泛的理论家,还写有无数讨论语言学、哲学史、交往行为理论以及众多针对德国、欧洲的社会评论,很难想象一位学者在自己的学术生涯中既对二战进行过反思,也对俄罗斯-乌克兰战争发表过评论。在这里我们只把握其主干。 主要作品: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1962 认识与旨趣 1968 本体 / 认识论 交往行为理论 1981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1985 现代性理论 后形而上学思想 1988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 1992 政治转向 合法化危机 1975 (批判理论) 由于哈贝马斯的许多理论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我不得不详细介绍哈贝马斯的生平。 1929年,哈贝马斯出生于杜塞尔多夫。在一个德国中产家庭中长大,家人识时务地适应了纳粹政权,但也谈不上拥护。1945年,他十六岁,二战行将结束之时,哈贝马斯与所有德国同龄青年一样,加入了希特勒青年团。战后,经历了纽纶堡审判之后,才看清了奥斯威辛的骇人事实和纳粹当权期间德国民众在道义上的集体沦丧。 青年时期,哈贝马斯曾在哥廷根大学、苏黎士大学和波恩大学学习过哲学。当时还算不上激进。**1949年至1953年间,他沉浸于海德格尔的著作中。但是,很快便对海德格尔幻灭了。**并不仅因为海德格尔曾经是为纳粹站台,而且因为他后来回避该问题且拒绝对其行为表示任何忏悔,拒绝承认真相,这也是海德格尔本人的最大争议。 1954年,哈贝马斯凭研究谢林的论文而获博士学位。之后,他便转向了赫伯特·马尔库塞和早年卡尔·马克思的作品,两年后在法兰克福的社会研究院成了阿多诺的研究助手。哈贝马斯同情他在法兰克福的老师阿多诺和马克斯·霍克海默的经历,他们都有德国犹太人血统,因此两人对于德国传统在归属感上持有矛盾情绪。从他们身上,哈贝马斯学会了如何批判地认同祖国的传统,即**“以自我批判的精神、怀疑主义的态度、被欺骗过的人的清醒的头脑去继承德国的传统”**。在这一阶段,哈贝马斯的著作变得更为激进,对于马克思有更多的认同。然而对霍克海默来说,他反感哈贝马斯不加掩饰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对哈贝马斯暗地里下了逐客令,随后哈贝马斯开始了在德国的辗转学术生涯。 简介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以法兰克福研究所为主要阵地,汇集起来的以社会批判理论为主的社会哲学学派。以霍克海默,马尔库塞,阿多诺,哈贝马斯等为代表人物。 他们的思想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重新解释和建构了一次马克思主义,典型的是发掘了异化这一概念,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并且把关注点转向文化 (中的意识形态问题) 而非原来的政治经济,批判了苏联式的教条马克思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一切关于当下事实的论断都不重要,重要且可保留的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整体批判的方法论(对于马克思所谓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理论的回应)。所以法兰克福学派对教条式马克思主义十分反对,其代表是苏联式的马克思主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青年马克思思想和法兰克福学派的解读相吻合,这本书于20世纪被整理发现,证明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并非歪理邪说。因为批判文化工业和大众传媒,也被称为文化马克思主义。一些人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大失败: 政治经济领域革命失败,结果只好转向文化批判,丧失了革命目标,且最终走向反动。 法兰克福学派反对资本主义的同时,也反对极权主义,涉及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工业下的社会控制、苏联问题、以及法西斯主义的反思。法兰克福学派内部思想经历过极大的斗争,基本没有统一意见。关于1968年欧洲革命(五月风暴),学派内更是争执巨大。哈贝马斯虽然是法兰克福学派最知名的思想家,且曾经在学派内掌权,但也并不能代表学派的思想和历史,以光谱来看在法兰克福学派中属于右倾。 对当代的影响也很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议题被他们极大地影响了。可以说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要么是原教旨,要么受过法兰克福学派影响。 1958年,哈贝马斯离开法兰克福辗转马堡大学、海德堡大学,并于1964年回到法兰克福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在这段动荡时期,哈贝马斯对学生激进分子有所批评,他具有挑衅意味地把这些学生的态度斥为“左派法西斯主义”,也标志着他逐渐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前辈,马尔库塞式的激进批判理论和左翼思想划清界限。从1971年到1983年,他都在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当院长。1983年,哈贝马斯回到法兰克福大学教授哲学,此时他刚刚发布里程碑式的作品,也在此建立了他作为西德社会理论家和民主左派发言人的地位。 在90年代早期,哈贝马斯对于美国政治学家罗尔斯的著作、他的自由主义观点以及美国的宪政民主兴趣与日俱增,他的这些看法也逐渐使他成为德国和欧洲欧盟的“官哲”。 哈贝马斯以一种地道的德国式的、现在看来已有几分不合潮流的方式坚持并写作自己的宏大理论(与后现代方式不同,与反理性的潮流不同)。对于现代社会的本质、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以及语言、道德、伦理、政治、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位置等,哈贝马斯提出了一些重大问题,而他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由多个学科的知识精心编织在一起的,是错综复杂又包罗万象的复合体。不仅如此,他的主要理论著作篇幅之长、术语之多令人望而生畏。而哈贝马斯著述的重点都放在框架上,所以填补局部细节的工作常常缺失。哈贝马斯并不为入门者写作,作为他的读者很可能会有挫败感。 粗略的来看哈贝马斯的理论体系: 意义的语用学理论 交往理性与社会理论 商谈伦理学 法律和政治理论 结构化的框图如下: 哈贝马斯的目标 为了更全面的把握哈贝马斯的理论,我在这里先提出哈贝马斯创制其理论的一些主要目标: 对哲学的批判:意识哲学终结与语言学转向 哈贝马斯声称开创了社会哲学研究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始于对语言运用的分析,并能确定在言语中协调行为的理性基础,并把此方法同哲学中的大转变,语言学转向联系起来。哈贝马斯的语言学转向不仅是朝向语言的一次转变,还是从他所称的“意识哲学范式”的一次转身。 重建理性:通过语用学的有效性沟通达到共识 哈贝马斯关注在现代社会中如何重建公共理性和达成共识。他认为,通过语用学意义上的有效性沟通,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彼此的观点和意图,进而达到共识(也即公共理性)。这种有效性沟通旨在超越单一的工具理性。 社会秩序何以可能:交往行为与社会本体论 哈贝马斯试图通过社会本体论,将社会分为"生活世界"和"系统"两个层面。生活世界是日常经验和交往的领域,而系统是组织和规范的领域。他使用这种框架来解释社会秩序的生成和维持,并探讨现代性中"生活世界"被经济和政治力量所殖民的现象,以及如何通过商谈和交往来重建社会秩序。 现代性——未竟的事业:后现代浪潮中的逆流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论可以很简洁的通过他的口号 “现代性是一项未竟的事业” 来把握。与急于告别现代性和与此相伴的整个启蒙事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唱反调,他的口号含两个意思:其一,现代性是一项事业,而非一个历史阶段;其二,这项事业还没有(但是可以而且也应该)完成。 法律及政治的合法性何以确保:商谈、规范与公共领域 哈贝马斯通过商谈理论,商谈伦理学,来讨论处于公共领域之中的规范的可能,并由此建构出基于商谈伦理学的政治学体系。 我在这里自己概括出了哈贝马斯的五个目标,尽管还有关键的概念和论证没有说明,但已经可以大致把握哈贝马斯思想的脉络,下面我们开始具体的概念解析。 Ⅰ语用学理论 哈贝马斯首先描绘了将语用意义单纯真值化的局限性——命题式的真值逻辑模型可以很好地分析“雪是白的”这样的断言,但是,对于“你好吗”这句话就不大奏效了。诸如“你好吗”这类的问候句的意义,要想通过其真值条件来理解意义,似乎是荒谬的。由此也引出哈贝马斯的语用意义:着眼于语言能做什么,而非语言说了什么,哈贝马斯的意义理论是语用学的意义理论,是关于语言使用的理论。 可以简化为这样一个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