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路-10.28午夜

“我们所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呢?是快感、幸福感、确定感,亦或是存在感,满足感?” 临近睡觉时,突然想到这个问题,或许是今天的心境变化成为了引线——一开始担心于科研进度过慢,或许难挑重任,同时又有接连两周的考试与渐渐繁杂的课程,心思都被搅得浮躁;晚上与师兄讨论之后,突然一瞬间觉得释然,投稿时间既然紧迫,那就选下一个顶会,问题既然艰巨,那就多学习、多讨论。甚至被夸奖具有做科研的直觉,原来被人鼓励是如此的开心与鼓舞。 从实验室出来,耳机里播放刚刚随到的心仪的摇滚乐,几小时前的自我怀疑与举步不定一扫而空,心情如刚看完《强风吹拂》一般畅快,便放下行装,去操场自由地奔跑与释放了一程。 这就是跑步,这就是生活。 为什么而跑?这个答案或许与 “为什么而活?” 有神奇的相似处。那就是,我们永远无法定义它的答案,但它的回答就在路上,唯有去跑,唯有去用力的活,才能慢慢感受到意义袭来的独特体味,这不仅仅是快感、幸福或是确定,也不是简单的存在与满足,而是所有以上一起袭来的意义感,对,是意义!过程给出了答案,过程即是意义。 也许我们有太多的烦扰与压力,所以抬起头去看看生活本来的模样也变成了一种奢侈,但请去听和看吧,生活就在原处,在等着被发掘。回想最近种种,错把熟人当做伙伴、鼓起勇气去参加招新、去投递交换生,太多事情没有结果,没有好结果,没有大圆满。那又有何妨?一切的欣喜都不必言说,尽管在内心珍藏。 所以,最近的阅读和经历真正告诉我:我自由所以我快乐,我快乐所以都值得。

十月 28, 2022 · 1 分钟 · 9 字 · Me

不切实际野望和不可言说的孤独

不切实际野望和不可言说的孤独 人总归是要时不时对自己的发展和所处的境地做一些阶段性的总结的,也就是所谓的自省,然而有时自省得过于频繁了,却又使自己焦虑起来。每次都像是自己在与自己对话,过去的自己、将来的自己、当下的自己,彼此纠缠,彼此争执,彼此数落。我深知这是十分不健康的心态,却有时也无法自拔,深陷其中。归根结底,一个人行走在世上,是注定要孤独的,一个人走一个人的路,一个人看一个人的月亮。也正因此,是不是地与自己对话,即使不是那么友好的对话,也会使孑然一身的存在孤独得到多少一点点的消退吧。 过度竞争的生活氛围和过分目的导向的生活方式,不仅仅是会压得人难以喘息,更蒙蔽了人的视野,以至于除了像仓鼠一般将身处其中的车轮蹬地更快一些,全然忽略了许多原本就存在的新鲜与快乐,全然丧失了与生俱来的善意和幽默。 我不想要,我也不会是。 许多与人辩驳的时候总是喟叹认知的和价值观的迥异,便逐渐内敛起来,仿佛想要获得的,想要追寻的,除了尚未实现的野望,便只存在于虚幻的美好的无奈的艺术之中。并非是自命不凡或是自持清高,也并非是强调一个免责声明,仅仅是在外向的交际中发现原来所谓有趣的一直是少数,之前未曾谋面的亦不会跟随环境的变化骤然出现在眼前或是身边,真正属于自己的圈子和看似不切实际的目标,也仍旧需要自己去一点点争取,一点点探寻。 距离上一次认真做记录,认真书写心绪已经过去很长一段日子了,现在由于方式和媒介日益繁复和冗杂起来,真正系统的内容一直难以找得到一个合适的物理空间加以妥善的安放,现在,或许能借助这一个私人所有且略有公开的平台,延续中学时期纯粹的记录了。 其实有些事情是不太愿意明说的,于是不得不以谜语的方式反复闪烁,未尝不可将其视为一种游戏,一个与读者和日后阅读的自己进行谜语游戏,因为真真正正切身的体验和思绪,在有限的文字技巧下,很难恰当的全盘托出,便通过顾左右而言他来描绘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希冀有人、有一天自己,能切实地体验,真实地感受当下的想法,再次拥有直接描绘难以具备的临场感。 当然,随着人逐渐陷入独的处境,为了避免完全遁入虚无,不得不将许许多多的任务填充在生活中去;抑或是想要做的太多,太远,太过脱离群众,可能也渐渐就陷入了独中去了。有一句punchline,若曾是别人所说过的,那便是我忘记了出处,否则便是我自己说的:当一个人失去了梦想的心态时,便失去了年轻。我庆幸还未曾坠入庸俗和无趣中去,也庆幸我的资源给与了我如今脚下的每一级台阶,做梦,仍在发生。有想法去走少有人走过的路,有志气去做自认为有趣的工作,有闲情去真正的取悦自己而非他人,我希望自己永远都像是这个十八岁的年轻人,走过了懵懂无知的青少年,体验了各式环境所赋予的生活,但仍然逐渐变成他自己而不曾被伤害,敢为了一个滑稽的理由去追求,敢为了稚嫩的热情去倾注心血,敢做梦。 可能是不算丰富的十数年人生岁月中未曾有过什么值得悔恨的事件,于是便遗憾起名校来,总在是不是幻想,如若能身处更好的平台,会不会有更完美的结果;但细细想来,却又觉十分稚嫩,只是将眼前所遇之困难和不悦与名校可能性的光环喜悦和简单优势做了互补罢了,如果不在此处,会不会亦连此处都难以企及、会不会遇到更多的陌生和迷茫、会不会沾沾自喜失去方向或是身陷其中难以看得透彻?没有事事如意,更重要的是,不必羡艳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更不必眼馋他者的境遇,只需时刻认识自己,不至于迷失,然后再做想做的,做到最好。 这是最为珍惜的岁月,高考作为置于每个中学生头顶的蒙布已经被揭开,能真正地看见自己的人生,也能真的地在几年间付出微不足道的努力去改变人生,可谓人生轨迹权重最高的时期,忙起来,思考起来,不留遗憾,不负所爱。

六月 13, 2022 · 1 分钟 · 10 字 · Me

十八岁的最后一天

二零二二年的六月六日,输下这串数字时,莫名觉得具有奇怪的规律和和谐感,也许在我十八岁的最后一天,有着某种特别的意义。 直到这一天,我是平凡而普通的,一个中学生,后来变成一个大学生。仍有难以对于学习和考试难以抗拒的惰性,尽管为了复习腾出一整天,也没能翻阅几张ppt,也没能通读几页课本,总是无聊着、迷茫着、痛苦着。看似清醒的,看似超然着,或许不过是自我麻痹来换取满足和认同的诡计。然而我的平凡,我的普通,我的不甘,铸就了我所有的悔恨与成败,定义了我所有的感动与爱,在精神的某个部分,至少有那么一点点,我开始与自己的幻影和解,我开始操纵我的肉体与灵魂,我开始“生”而不仅仅是“活”;我相信,这些不是幻觉,而是深处的觉醒、是爆炸的烟火。 轻啜一口杯中的威士忌,舌尖的麻痹和喉头的苦涩带来锐利的感知,即刻的感受;随后是冰块的翻滚,冰冷的雾气,辛辣的酒精。 “那些昙花一现的灿烂,是爆炸的烟火。” 我的腿随着音乐的节奏而抖动,脑袋里全部是刚刚划过的相册,还有随着画面而闪回的青葱记忆,我深爱的那段岁月,已经被浪漫修饰而不见踪影那段岁月:如饥似渴地阅读,在睡前,在午间,双手和上书本时,插入的书签上写的是第二天要带的课本和未解决的难题,或者是”immerse in THU“;无所顾忌地畅谈,随一二好友,体育课、大课间、酷热仲夏里清凉的夜、嘈杂且寂静的漆黑的操场,谈理想、谈艺术、谈人生,谈属于彼此的一切可能、谈从未属于我们的未来;酣畅淋漓地奔跑,伴着夕阳西下和气喘吁吁,眼神飘忽地寻找那个总是偷偷寻找的女孩,期待着或是刻意寻找着每一次转角的相遇与一声问好,但也为步履坚定距离缩短而欣喜,为汗如雨下精力无穷而踏实。 我从未渴望这样一段岁月,因无知而欣喜,也因自知而智慧,中学一直以有限且模糊的目标惶惶度过,但正因如此,从未有过无力的焦虑,从未有过无奈的痛苦,彼时的我尚能朴素地知足常乐,活在当下,不因未知且伟大的考验而畏惧,反而对有限的自我而包容且满足。 曾几何时真的存在一段时间,单纯且美好地相信自己的乐趣,享受昏暗灯光下的玛格丽塔和难以入耳的波普,在声色绚丽的舞池里随着蓝调而自由扭动,惊诧于冷漠矗立的写字楼和波音737的引擎轰鸣,赞叹于层层叠起的高架和错综的交通网络,像是摇滚乐正嘶吼的第一段副歌,像是室内乐刚走过第一段快板,恰此高昂,恰此快乐。 因为不甘的遗憾而远上千里,心中没有质疑和疑惑,反而迸发出从未有过的自信和勇气,以至于甚至治疗了曾内敛和苦涩的自我。 “那平淡如水的生活,因为你而火热“ 十八岁的末尾,失去了初控自我的新鲜感,失去了虚无缥缈的情感寄托或是纠葛,失去了与平淡现实的遮眼布,在这日日枯槁夜夜无聊的校园里,我纵是自我,但突然多愁善感与无可奈何,怎么创造爆炸的生活也不似昙花一现的灿烂,我要追求何物,我要成为谁人? 一切都有默不出声的答案,我也正在应走之路尝试行动。 举起青年反对且博爱的旗帜,探寻纯粹初始的欲求;熟悉且尝试承受一切将要承受的,熟悉且尝试一切正将发生的,痛苦或者无趣,那就是它本身,所以拥抱然后感受它,抛却一切虚伪的保护的邪恶的,释放一切单纯的智慧的快乐的。 写到后来,越写越缓慢,越写越踌躇,从和着歌声酒精和回忆的充沛感情演变为理智无趣的思考,写在这里已经跨越十二点,正是十九岁的第一天。 我不会忘记,不会沉溺,祝自己,把握,且追逐!

六月 6, 2022 · 1 分钟 · 16 字 · Me

高考前碎碎念(5.11草稿版

今天是五月十一号,如果不出意外,27天之后就要高考了,同学们和我录了些视频,希望能在最后这一段时间里,给你一些鼓励! 其实仔细想来,虽然才过去不到一年,我对高考的印象已经非常模糊了,我不记得在教室反复地做题、与理综或者是导数搏斗;我不记得每天晚睡早起,披星戴月;我不记得所有的痛苦,所有的不甘,我还能想起的,有斜阳西下时操场上挥洒汗水的奔跑,有课间或是体育课上和同学侃大山,从王家卫、杨德昌、塔可夫斯基到Miles Davis和万能青年旅店,我的记忆自动美化了那些时间,对于高考,我现在懂得一定不如你。 于是我想,高考的意义是什么,高考对于尚处青年的我们的意义是什么。 高考是一场规则最简单的游戏,我记得曾在日记中写道“我享受这一段时光,只要我付出,就会有肉眼可见的收获”,现在我依然怀着同样的想法。这个世界太过丑陋,以至于在高考遮蔽下,我们的视野和目标,竟显得如此纯洁和崇高。董继军说:人定胜天。这句话我是真正记在心底的,每当我怀疑,迷惑,无助时,我都会想到,人定胜天!现在我依然把这句话送给你,相信吧,至少在高考前,人定胜天! 也许高考教会我最珍贵的是:只要你认识到,你的人生属于你自己,你就可以追求任何你所希望的目标。 高考没什么神秘,也没那么至关重要,但依旧是一次关键的考验,希望你能放平心态,每天进步,高考加油!

五月 11, 2022 · 1 分钟 · 7 字 · Me

最好的中学,最后的改革

读教改现实暨五月四日有感 我想今天的话题从教育开始,那第一个疑问就是,我们的教育制度合理吗?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教育制度以及教育相关体制与教育的从业者和接受者、与我们每个人之间,都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突出的问题。 作为不完全应试教育的亲历人,在四线小城中,我的母亲是一位讲台前耕耘二十余载的一线中学教师,而我是一名在本地念完小、初、高十二年的普通学生,这之后,也体验着全国看来不算好也说不上坏的普通高校的高等教育。而在每一种维度之上,矛盾都无处不在。 我们大部分的高中教育,只是在不断地把原材料倾注进入高温的熔炉,以检验是否炼成合格的钢铁。而合格具有唯一的评判标准——高考分数。 高考过后,青年该如何从缺失的教育中获得人格的独立与人性的觉醒?如果你足够普通,而且足够不幸——那么你的经历将会告诉你:永远不会。我们只是流水线上生产的产品,没有一个装配工人会在意产品的个性。也许从不会思考自己对于人生的期待,也许从不会夺回属于自我的人生主动权,也许甚至被磨灭了爱与被爱的能力。 我们应该问出“为什么?”,这不是对虚无的意义进行刨根问底,而是跳脱出盲目而且刻板的环境,真真正正的作为自己——这个人生的主体,去发问,去思考,去行动。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家庭,我们的教育,外在的一切赋予了我们无数的身份,无数的责任,无数的期许,但有一个身份迟迟没有被发掘:我可以是我自己。我不必刻意循规蹈矩,我不必事事小心翼翼,我不必前瞻后顾、不必在意他人的看法、不必追随他人的生活,我可以是我自己,我不必每天闷闷不乐,生存在压力和焦虑之下——我可以很快乐,只要我是我自己。 “最好的中学,最后的改革”1,王铮在北大附中的教育改革,虽声望不大,却震撼人心——足够激进,足够彻底,最终以一个足够无奈的方式妥协,画上一个足够悲壮的句点。 北大附中,尽管有北大冠名,实际上我们却对其知之甚少,只是惯常性的认为,作为知名高校的附属中学,一定是优质资源和优秀学生的聚集地——换言之,升学成绩一定令人羡艳。然而令我真正惊讶的是,在这样一所常人眼中的“巨无霸”中学里,曾经有过一场象征意味十足的教育改革——以理想为开端,最终以最丑陋最无奈最惨淡的方式结束。 我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适应这所学校。这里没有班级,没有固定教室,高一高二混龄上课;没有早操、眼保健操,甚至没有上下课铃;每节课90分钟,教室不设讲台,桌椅没有方向,听课时可以朝前、朝窗、朝墙,甚至背向老师;学生不用穿校服,可以烫头披发,可以谈恋爱。2018年的迎新晚会,教导主任拿着话筒在台上说,我不反对大家谈恋爱,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人度过漫长的人生不容易,不试一试你怎么知道自己要选择什么。 这里有着你能对中学所产生的一切幻想:自由,激情,青春,自我。然而就是在这种理想的“中学乌托邦”中,也不得不面对高考的阻截,是啊,如此“独立”的学生如何面对竞争残酷的高考呢?王铮给出了他的方案:2+1。 高中的前两年,蕴藏着素质教育的一切美好:两年级混合教学、自由选修、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区分学部——课程都是由最豪华的教师阵容所设计和实施、网络和电子设备自由、恋爱自由、甚至学生还具有参与制定学校规则和课程设计的自由。就在这种以引导和启发人性且尊重自由的教育氛围中,传授着“论语、红楼梦、说文解字、沈从文、百年孤独、张爱玲、唐诗、史记、城市学、城市中国、性别研究、创意写作、说理写作、颗粒艺术、服装设计、电影摄制、击剑、旱地冰球…”。 然后在高三的一年中,同学们又拿起高中的课本,坐在桌前解题、解题、解题,回到了无数人印象中平凡的高三,回到了与乌托邦一墙之隔却判若两个世界的现实。 割裂,是教育改革最显著的印象,不仅仅是学生体验的割裂,老师教学的割裂,亦是改革中理想与现实的割裂。 尽管有无数的毕业生赞叹“北大附中的教改让我认识了自己,开启了人生”,但最终,与现实格格不入的改革还是在一次次“我和孩子爸爸都是北大毕业的,孩子能考上北大吗”的质问中,无奈地向现实妥协,向中产阶级的焦虑和社会认知的排异妥协。 一地鸡毛,无人叹息。 我们挣脱了高中的应试教育,尊重学生的教育又在何方? 一种想当然的看法是,当跳脱了高中教育,自然就收获了幸福和自由,然而现实从未有什么标准答案,对于人和教育的看法也不可能随着一次考试的结束而剧变。升入大学,无论是北京海淀的名校还是小城市的无名学校,学生总是因无法在课堂学习到真正有价值的知识而选择自学,总是顺从中学时期做题的惯性去维护绩点,总是人云亦云地竞赛、保研;当我问,你为什么保研,回答往往是:为了更高的学历,为了更好的工作机会,为了更好的平台…然而,仅仅是保研,就能实现这一切的命题吗,难道你就不曾怀疑这与你之前“只要进入xx大学”的看法如出一辙? 或许大学教育和研究的双重属性下,许多老师没有精力开展教学工作;那学校又何必精心设计保研的秘诀,又何必树立“学习”这单一的评价中的优胜与得利者为典型大加宣传,又何必言必提竞赛、荣誉,却对真切的教育变革无动于衷? 当社会的浮躁风气向学校蔓延,功利与庸俗的价值观不断侵蚀,而无论是学生还是学校都无所抵抗,仅仅是被动接受时,这个时代当然可以被骂做“烂透了”。但我们,青年,是学校的主体,是社会的将来,是将要走向整个大地群体,我们不能做烂透了的。 五月四日,在百余年后的今天,我们无需外争主权,或许也暂时不必内惩国贼,但我们青年需要思索和争取真正属于自身的权利:独立思考的权利。 独立思考,赋予青年真正的力量,青年作为切实的个体思考,自然能收获属于青年的勇气:那是争取权利的勇气,成为自我的勇气,直视现实和改造现实的勇气。 https://mp.weixin.qq.com/s/X_UwmbvsHe7oKd7P8qZHTw ↩︎

五月 5, 2022 · 1 分钟 · 24 字 ·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