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苏去色罩
去色罩: 旋转 编辑 -> 指定配置文件 -> 配置文件选为 Hasselblad RGB Ctrl + I 反相 调整 -> 曲线 ,在红绿蓝三个通道中,分别按住Alt 拖动滑块至合适(无溢出)位置 裁切: 矩形框选,新建图层 图像 -> 裁切 ,基于透明像素裁切(经常裁切可为该键设置快捷键,有效提升裁切效率,我的设置是 Ctrl + Alt + X) Ctrl + Alt + S,存储副本,记得取消勾选存储 “图层” 的框,按照默认设置保存即可
去色罩: 旋转 编辑 -> 指定配置文件 -> 配置文件选为 Hasselblad RGB Ctrl + I 反相 调整 -> 曲线 ,在红绿蓝三个通道中,分别按住Alt 拖动滑块至合适(无溢出)位置 裁切: 矩形框选,新建图层 图像 -> 裁切 ,基于透明像素裁切(经常裁切可为该键设置快捷键,有效提升裁切效率,我的设置是 Ctrl + Alt + X) Ctrl + Alt + S,存储副本,记得取消勾选存储 “图层” 的框,按照默认设置保存即可
很久没写日记了,至少对正经的日记而言。有很多次想要动笔,总因各种各样的缘故最后搁置,主要还是缺乏足够清晰的自省路径和足够达到一定深度的自省时间。 发生了许多事,比如去上海看了场电影节,也在这段时间利用各种机会看了很多优秀的电影,比如三宅唱,比如滨口龙江,对日本新一代导演对现代生活中的人物、情绪与处境的刻画,情有独钟。与芳姐关于人生现实交谈的无力与无奈更是深深埋在心底。不愿做资本主义体制的奴隶,我们的自由是主观能动且需要客观改变的,看了近代思想讲义,对许多近代政治、哲学等思想家略有兴趣。我将如何拯救自己?是一个在哲学学习中贯穿始终的问题,但不必急,哲学还在地深入。 科研,科研,科研是这段时间最深入生活和思想的任务,尽管这样看似乎并没有一些太丰富的工作,但总归是开始了,而且一点点地在推进;而且也因为科研,把握上课,休息,考试的平衡的能力似乎变差,休息之余,难有别的经历关注课业,也导致面对不感兴趣的课程,仅就之花考前一两天突击,成绩差强人意,不过也算借此机会转变观念,何必内卷浪费大好青春?有无数有意义的课题等待探索…尽管暂时面临升学与生存压力,但只要再努力一点点,或许就有成功,或许就有成果,或许可以拜托那些无谓的琐事而获得真正的自信,让那些鼠目寸光一无所长思想鄙陋的平庸者去叹息吧。 假期开始,来听科大图形学讲座,课程有些老师确实很有魅力,方向和讲解也都十分有趣,但就如同令人难以忍受的连续的超高温和破碎破烂破败的合肥县一样,先是中断直播,后是不确定有无录像,而且有些讲着话题十分遥远,有些则是讲解水平和真是能力有限。 但还是收获良多,尤其是蒋陈凡夫的IPC方法,初探物理模拟,而且体现出其方法的卓越性,令人期待后续进展和相关合作,很酷的研;刘子纬关于3D AIGC进展的讲解,关于人物景的科研思路令人眼前一亮,而且结合各种前沿方法,有nerf,有语言图像理解,等等,showoff了各种新论文中的方法,面面俱到,眼花缭乱,五体投地;霍宇驰关于神经渲染管线的讲述也是深入浅出,令人对神经渲染领域充满期待,希望读一些神经渲染综述和学过csc2457后,可以发邮件联系交流请教一下,对这个方向很感兴趣,或许有机会前往实习? 有收获,有困惑,时间不早,下次日记再记!希望就在不久时。
略作总结: 体素形式大有可为,可以学习一下体素渲染相关的方法 AI已来,如何在AI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方位(CV的前景?Nerf?还是大模型) 基于VR的全新管线,面向内容创作的开发(从apple vision看出)
第二次或者第三次尝试早起晨跑,虽然起床时每每都要与自己搏斗很久,但经过足够的心理建设后,一旦出门跑起来,一切都变得顺利自然。 前几天一直在睡前读What I talk about when I talk about running, 受Mr. Murakami对于跑步和生活的哲学影响良多,而且最近度过最初的跑步阶段,成绩的提升逐渐放缓,富有激情的新鲜感渐渐消退,随之而来的是在平凡生活中对毅力和耐力的考验;既在跑步中:一开始总不自觉跑的太快,从而把目标订的太高,随着有氧的持续,刚出门的清澈与轻盈逐渐转化为干涩与迟滞;也在生活中,刚接触CG \ ML,富有热情地学习许多课程,发邮件找导师,进实验室,随着上手项目,面对读不懂的源码,面对不确定性的产出和不确定性的意义,很难再如同初上手般保持初心。 都说,科研如长跑——慢慢挑战这个metaphor,在马拉松的长路上积累脚步——也在它本身上下苦功夫,grind on research.
For the Tofel test getting closer each day, anxiety and helplessness is arousing everyday. And that’s maybe why I choose to make this diary written by English, a good way to train my English expression and thoughts, as well as the reading of What I talk about when I talk about running these days. I’ve read this book for about three or four years, dating back to the old days in Anyang No....
This Is Exactly How Long You Should Wait to Run After Eating a Meal https://www.nike.com/a/how-long-to-wait-running-after-eating
关于联创招新的最终结果:互相选择,没加入团队,之前几轮的经历还算学有所获,对AI的其他分支领域和相关的数学基础有一些初步的big picture看法,但由于关于 竞赛/科研 的方向分歧,其实还是不太适合加入团队的。但团队群面的经历在最后却给我留下了极差的印象,团队成员有意无意中表露出的优越感和对其他同学的轻视让人及其不适。加入团队一周,你会跟你的室友想得不同;加入团队一月,你会跟你的班级同学想得不同;加入团队一学期,你会与你年纪的同学想得都不同,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让人很难对其氛围有更多的向往;anyway,最终或是由于ML基础薄弱,或是由于方向不一致,终还是没通过终轮群面。但其实也没多少遗憾,论遗憾,可能最多是遗憾没能亲手拒绝所谓团队的offer罢。 对于作业/功课/科研总是拖拖沓沓,不过国庆几天也算吃喝玩乐潇潇洒洒,尽快调整至科研学习的节奏里来,在十月里全力冲刺。 发现微信读书很难看进去了,还是习惯养成的力度不够,之前先看完一本《置身室内》还算有收获,而且速度也适中,希望以后以后走出三分钟热度之后也能尽力维持相似的阅读量。 gxc有新的艳遇了,希望我们都能遇到自己舒适的感情,以及他的金句,“珍惜珍惜你的人”
原本有点觉得新年做总结太过矫情与幼稚,社交媒体上的跟风刷屏总会引起生理性的不适。但突然感觉,一年过去,在日历本翻过大大一页的日子,总是会不自觉地回顾这切切实实的三百六十五天的日夜,总是会有无数五味杂陈的情绪涌上心头;于是,何不借此良机再写一篇周报,虽然所谓周报的上一篇已经是一月前了… 年初的时候,对A手疯狂入脑,狠狠地溜了所有的二创和经典回,似乎从未感受过一个如此创作力旺盛且生命力蓬勃的社群,日新月异喷涌而出的二创,以屏幕分割却显得分外真实的“真情实感”的扮演,以及无数年轻人、普通人、情感丰富的观众的同频共振… 选一曲《空も飛べるはず》,晚晚一月二十八日的选曲,为这一段回忆定了位,那是向无数人向一个陌生女孩喊“爹”的欢乐、戏谑与讽刺。寒假赋闲在家,日子越来越单调乏味,还因疫情被封锁在方寸小屋之内,足不出户,虽有火力十足的暖气,也总觉得难以抵御吹向心底的寒风,每日难得放风的机会,是出门去排队做核酸,每天十五分钟的自由与空气,何其宝贵。 就在刚刚跨过农历新年,刚刚解封的时机,我分手了。这也算在这一年中发生的一件大事,尽管回忆起来竟已如此遥远。是日下午,观赏了久违的《一一》,突然发觉这部作品出现在此时此刻此地的我面前,简直是刚刚好。 我时常会想,如果我没有迈出那一步,现在以及之后的日子会不会总想到她,会不会永远永远都怀有遗憾和悔恨。念真不也是这样吗,即使重新来过,可能也不会有什么意义,可能也不会有任何的改变。但我选择给我自己一个机会,给我的青涩一个印记。有时觉得我像是婷婷,为了证明一个开始,而把天真且不报真情的男孩拉入酒店的房间;为了证明一个开始,或者说,为了让一切不仅仅是幻想,而迈出那切实的一步。然后,又像是念真,初恋吧,就是即使大家全都穿着相同的衣衫,也总觉得她那么特殊;永远都是那么愚钝,那么胆怯,但又总想趁不注意,悄悄地多看两眼,看她今天扎了什么发型,戴了什么头饰,又和谁在一起爽朗地笑出声来。也许我错了,那不是初恋,不过是想象罢了,给我一个机会,但似乎有时并不事事都显得十分契合,也难得一面之见,难再像当初那般,虽然很远,但是很近;现在呢,虽然很近,却依旧遥远。当然悲伤倒也不是完全的色调,就像是我虽时时惦记着身后,却也应时常看看本应关注的眼前的一半。鸡毛蒜皮也罢,在一起,即是在一起,更可能的是,也像念真一般,除了她,不会再爱别人。 Yes, indeed,“现在呢,虽然很近,却依旧遥远”。当我分享了呕心沥血真情实感的小作文却仅仅得到敷衍的回答时,我意识到,是时候了,就是在这个时刻,她甚至无法认得出她的影像在我心中的位置,或者说,不在意。痛苦、遗憾、惋惜…唯独没有后悔,这是一段弥足珍贵的经历,这是一个启迪成长与丰富人格的回忆。 在家无酒精,码字如豆蹦,精神涣散 跨越沉郁乏味的冬天,开春回到学校,新的班级新的同学新的课程,无数的新鲜感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心情也随逐渐温暖的太阳晴朗了起来。春天,一口气刷完了春物,从未有如此一部番剧,一部影视作品,能够激发从内心低到价值观的完全共鸣,一瞬间大老师就像是世界上的另一个我,又或是人生导师,面对感情,对待人际,无关紧要冷眼评判,触动内心则乱语胡言分寸难辨。彼时对A叔所改变的春物主题曲无限向往,奈何段位不够,仅略听就指尖颤抖;只把作品用来欣赏,寻找简版的改编尝试实现,这是目前为止倒数第二次触摸琴键。 随后在课余刷完了101,对图形学无比向往,但在校内苦苦搜寻而不见有相关经历与发表的老师,那段日子对学校无比痛恨与遗憾,尽管我一向不愿否定我所作的选择。偶然水群看到有位新加入的老师曾发siggraph,五一那天怀着无比激动与忐忑的心理向老师发邮件申请实习,尽管老师次日就回信,但等待的24小时内还是无限紧张与激动,我的科研之路大概是从这里开始的吧。 之后的那一周,5.10的事件毁灭了内心所剩的最后乌托邦,仿佛是所有“深爱终将毁灭”的印证。尽管还做过一些傻事,但内心的最初悸动已然不再,但也算爱得热烈,灭地痛快。还借此机会从未明子代表作鉴左镜作了初步的学习,于此同时也产生出对左翼理论和重燃对科班哲学的兴趣。 暑假一半是在学校一个人度过,试图以封闭的环境激发对CG理论的学习热情,尽管荒度了无数的时光,但那个看Faze夺冠的夜晚,那个一时兴起去凌波门看日出的早晨,那些在在操场尽情淌汗的傍晚,那些蜜雪冰城奥利奥雪王圣代… 时间突然开始加速,五六七八月的歌曲飞速轮转,《17さいのうた。》却在那个清晨循环播放了很久。之后的两三个月间,逐渐开始每周周记,记录学习科研与生活的进程,尽管总是突然变成ddl的牢骚集锦。武汉的夏天很长,一直到十月都还是三十七八的炎炎烈日,但又到了经典的武汉一日,十月上旬的一天,气温骤降至七八度,短袖换至秋装,依旧觉得寒风刺骨,尤其是从实验室走到核酸点的那五百米路上。 武汉是没有春秋,只有冬夏的,此言甚矣,不知从那一天起,洗澡变成了痛苦的折磨,至少在热水汩汩流出前,此时总爱放live般的《How We Walk》,所有的不甘,无奈,诉于深沉有利的乐嗓之中。 越接近的日子,越是印象模糊,仿佛找不到回忆的锚点,开始VX读书,在备考复变时一口气读完《1Q84》,越来越少的观影,越来越少的音乐探索而仅仅交给shuffle,开始但又没开始的open world科研,跑了但又还没开始的长跑,乌鲁木齐,放开,放假,躺平… 生活,总归是越用力,越有意义,也就越有能量。 此句,可算今日难得的punchline,没有酒精的微醺,没有明确的情绪,确实难以把思绪诉诸文辞,但总归是一段生活告一段落。每天与自己做早睡的斗争,在强烈的心理暗示后,随之而来是早起的斗争,自然是失败连着失败,毫无延续性的阅读,毫无动力的学习,毫无打算的结课作业,毫无斗志的科研,这么多事等着去做,想了又想,试了又试,还是没能起步。 尽管怀着对自己的无数抱怨与不甘,对预期和自控毫无管理的糟糕状态走入了2023年,总还是有些事情值得期待,久违的自由校园生活,哲学的课堂,尚未完结的期末考试,托福与六级,春天里投稿的ICCV,第一个独立完成的research project,一段旅行,一些摄影与音乐的趣味…渐渐的我越来越独,除了最亲近的友情和亲情,似乎完全把自己的社交和情感封闭起来,这也许与进入2022时大为不同,但想来,这也没什么不好。 几段话写完,时间已经到1.2,跨过了在新年第一天的仪式感,无论如何,晚安。
眨眼一晃,距离上一次写文字已经过去一个月了,一旦中断,尽管无时无刻都在惦记着,单凭薄弱的意志力确实难以重启,周报和科研都是这样。 睡前兑着泰斯卡10年写下的文字,注定不会有太多的章法,只能遵循最直觉的次序,大概是从彼时到现在,从微小到宏大… 原本中断科研是为了备考两门考试,这两门都不算是课上用得功多的,所以考前刻意花足了时间;也算是体验期末周的节奏吧,那种不分彼此尽力学习的感觉,充实且有效,尽管有时也难以保持专注,难以保持持久,但经过娱乐和发泄之类的调整后,便能充能完毕,继续打持久战。现在看来,那真是种高效科学的学习节奏,可惜不在考试ddl附近,很难进入节奏中去,只希望能逐渐尝试,找到兴趣所在,重整心态和各项冗杂的事物,尽量发挥每天都在逝去的一分一秒。 科研中断,周报便也在潜意识种感觉失去内容,才会屡次想动笔,但直拖延至今。直到最近,事件的发生一件接着一件,心情的积蓄一层更上一层,终于,在酒精的温润之下,才打破了这一月有余的自我斗争。 就在两天前,可能很难想象,一个火灾惨剧竟然引发如此纷杂庞大的事端。我不知以后续的视角会如何看待目前此般的种种事态,所以不妨稍作记录与描绘。24号下午,乌鲁木齐火灾发生,一切的导火索;24日夜和25凌晨,乌鲁木齐的居民一起走上街头,呼吁解封;25日夜及26日凌晨,上海乌鲁木齐中路有自发前来悼念同胞的民众,然而事态急转直下,群众中开始有人带头呼喊各种口号,最终演变为“习近平,下台”与“共产党,下台”的盲目呼喊;自此全国城市都出现上街的“游行”和高校的白纸活动… 对于封控,对于政策的不满很好理解,但若是所有的情绪都通过这种方式宣泄,只怕无论对于社会稳定发展还是权利诉求的伸张都毫无益处。 昨夜太晚先睡下,今夜(11.30凌晨)接续,此时正是三天连续的降雨,气温骤降十余度,逼近冰点,雨水也变成夹着冰碴子的雨夹雪,在不算温和的寒风的席卷下莎莎地落在树叶上,天色黑得彻底,寒气彻骨,似乎麻痹了所有的知觉,只留下声音的感知,风声、雨声… 几天前久违的辅修开始报名,如计划报名了哲学,希望能借此武装自己的精神,掌握面对各种问题的解决与战斗的武器。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自己的心态和情绪也不自觉地受影响,但无论如何,始终坚持多看、多听、多思考,不要让自己变得麻木,要在奋进提升自己的同时对周遭的世界保持敏感。我始终相信,坚定自己站在大众和人民的阶级立场,坚定对理论的信仰,总有一天会有发声、做事的机会。 不可避免的,面对复杂的问题总是毫无头绪,无可言说,但就算是一种情绪,一片呓语,也尽量阶段性做记录,迫使自己去思考,去表达。
“我们所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呢?是快感、幸福感、确定感,亦或是存在感,满足感?” 临近睡觉时,突然想到这个问题,或许是今天的心境变化成为了引线——一开始担心于科研进度过慢,或许难挑重任,同时又有接连两周的考试与渐渐繁杂的课程,心思都被搅得浮躁;晚上与师兄讨论之后,突然一瞬间觉得释然,投稿时间既然紧迫,那就选下一个顶会,问题既然艰巨,那就多学习、多讨论。甚至被夸奖具有做科研的直觉,原来被人鼓励是如此的开心与鼓舞。 从实验室出来,耳机里播放刚刚随到的心仪的摇滚乐,几小时前的自我怀疑与举步不定一扫而空,心情如刚看完《强风吹拂》一般畅快,便放下行装,去操场自由地奔跑与释放了一程。 这就是跑步,这就是生活。 为什么而跑?这个答案或许与 “为什么而活?” 有神奇的相似处。那就是,我们永远无法定义它的答案,但它的回答就在路上,唯有去跑,唯有去用力的活,才能慢慢感受到意义袭来的独特体味,这不仅仅是快感、幸福或是确定,也不是简单的存在与满足,而是所有以上一起袭来的意义感,对,是意义!过程给出了答案,过程即是意义。 也许我们有太多的烦扰与压力,所以抬起头去看看生活本来的模样也变成了一种奢侈,但请去听和看吧,生活就在原处,在等着被发掘。回想最近种种,错把熟人当做伙伴、鼓起勇气去参加招新、去投递交换生,太多事情没有结果,没有好结果,没有大圆满。那又有何妨?一切的欣喜都不必言说,尽管在内心珍藏。 所以,最近的阅读和经历真正告诉我:我自由所以我快乐,我快乐所以都值得。
“我们所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呢?是快感、幸福感、确定感,亦或是存在感,满足感?” 临近睡觉时,突然想到这个问题,或许是今天的心境变化成为了引线——一开始担心于科研进度过慢,或许难挑重任,同时又有接连两周的考试与渐渐繁杂的课程,心思都被搅得浮躁;晚上与师兄讨论之后,突然一瞬间觉得释然,投稿时间既然紧迫,那就选下一个顶会,问题既然艰巨,那就多学习、多讨论。甚至被夸奖具有做科研的直觉,原来被人鼓励是如此的开心与鼓舞。 从实验室出来,耳机里播放刚刚随到的心仪的摇滚乐,几小时前的自我怀疑与举步不定一扫而空,心情如刚看完《强风吹拂》一般畅快,便放下行装,去操场自由地奔跑与释放了一程。 这就是跑步,这就是生活。 为什么而跑?这个答案或许与 “为什么而活?” 有神奇的相似处。那就是,我们永远无法定义它的答案,但它的回答就在路上,唯有去跑,唯有去用力的活,才能慢慢感受到意义袭来的独特体味,这不仅仅是快感、幸福或是确定,也不是简单的存在与满足,而是所有以上一起袭来的意义感,对,是意义!过程给出了答案,过程即是意义。 也许我们有太多的烦扰与压力,所以抬起头去看看生活本来的模样也变成了一种奢侈,但请去听和看吧,生活就在原处,在等着被发掘。回想最近种种,错把熟人当做伙伴、鼓起勇气去参加招新、去投递交换生,太多事情没有结果,没有好结果,没有大圆满。那又有何妨?一切的欣喜都不必言说,尽管在内心珍藏。 所以,最近的阅读和经历真正告诉我:我自由所以我快乐,我快乐所以都值得。
from 期待雨的降临——关于《Desolation Row》的个人理解 《Desolation Row》是一首长达11分21秒的歌,出自Bob Dylan 1965年的专辑《重访61号公路(Highway 61 Revisited)》。尽管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这是Dylan最伟大的作品,但很少有人会否认这首歌在文学方面的艺术成就。相较于Dylan的其他歌曲,这首歌的特别之处,一是在于这首歌的歌词具有——某种类似于T·S·艾略特《荒原》的史诗感;另外一个特别之处,则在于歌词被赋予的强烈社会隐喻色彩。 我曾听过这首歌很久,但大多数时间,仅仅只是被旋律吸引,而歌词则处于不求甚解的状态。最近这几年的历史变化,常常让我觉得Dylan在歌词中表达的隐喻,即便是50多年后的今天,也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感。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在网络找到前后几个版本的中文翻译,都没有很好的地将歌词诗歌的感觉表达出来。这不仅体现在一些具体词句的理解及翻译的处理上,也体现在文本的整体连贯性上。由于绝大部分歌词翻译都试图将原文的断句作为翻译的单位,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文本连贯性及可读性的缺失。这也是我决定自己翻译《Desolation Row》的主要原因。 由于歌词本身的晦涩,在中文世界里,大家对这首歌理解往往很不一样。尽管几乎每个人都隐约赞同,“Desolation Row(荒芜的小巷)”是在表达某种反对主流的意象,但对于如何界定“主流”,以及“Desolation Row”本身是什么,莫衷一是。例如有人将“Desolation Row”理解为Dylan本人引领的民谣革新运动和主流流行文化之间的对抗,但这样的理解显然无法解释一些具有强烈社会色彩的隐喻,这同时也将整首歌的格局窄化为Dylan本人对于音乐发展的自怨自怜;也有人将Desolation Row理解为人类的思维启蒙和某些特定社会意识之间的对抗,例如种族歧视,但这样理解的主要问题是,很难解释歌词中出现的各种看似毫不相干的意象,例如爱因斯坦、灰姑娘辛德瑞拉、弗洛伊德等等。 就我个人而言,我和很多人一样,愿意将“Desolation Row”解读为一个关于思维启蒙、精神独立或人性解放的隐喻——Dylan认为,当你具有了某种思维启蒙、精神独立或者人性解放的萌芽,便意味着你身处或者去往Desolation Row; 但这种启蒙的反面,不是类似于《头号玩家》里所描述的反派机构,而是一个类似于福柯所言的“真理系统”,这个真理系统是由无数个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话语组成,这个真理系统是那些关于宗教、父权、种族、国家、伦理等常识的集合,这个真理系统同时是一种权力关系或社会秩序,无处不在并左右着人们的思考和行动。由此,Desolation Row外的我们,在某种意义上,处于一种“人之死”的状态。 但和福柯不同的是,Dylan在某些时候,展现更多的是一种进步主义。Dylan倾向于认为,人具有一种主动反抗这一切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意味着人必须在精神获得独立,贯彻理性,并重新审视一切价值,走进那条被禁止的荒芜小巷。而这时,Desolation Row也便象征着“人的复活”。 但既然如此,为什么Desolation Row又是荒芜或者荒凉的呢?一方面,Dylan认为,在我们的时代,反抗我们那些熟以为常的真理系统和社会秩序,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情,很少有人能够摆脱现代社会各种“技术化”的规训手段,因而Desolation处于一种“少有人至”的荒芜状态;但另外一方面,Dylan又认为,即便我们真的身处Desolation Row,也不得不继续生活在原有的时空里,但这时,你和原本的世界又处于一种冲突或者格格不入的状态——你无法走去别的地方,也无法走回自己原有的世界,这也便是另外一种荒凉的含义。 Everybody is making love 所有人都在纵情交欢 Or else expecting rain 或是期待雨的降临 但这时,我们能够做什么呢?显然,这个问题没有任何现成的答案。又或者你心里所谓的答案,也不过只是Dylan所说的那条“诺亚的彩虹”。在国外有一个Bob Dylan的讨论论坛,名字便来自于这首作品的第三段,叫“expecting rain”。或许,既然你无法纵情欢愉,也只能期待雨的降临。 作者:Madao_Sun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db2794866c15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